观赏海棠种质评价、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奖励名称: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
奖励级别:二等奖
授奖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
完成单位:太阳集团网站入口
完成人:姚允聪、田佶、张杰、卢艳芬、宋婷婷、宋备舟、姬谦龙、李建军、李振茹、刘凤琴、关伟、李松涛
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调、转、节”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部署以及北京城乡环境建设及百万亩平原造林的实际需求,针对北京观赏果树种质资源匮乏、彩叶抗旱木本观赏植物新品种稀少、苗木产业化技术落后、在景观农业、观光农业中的应用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重点开展了观赏海棠种质资源引进及评价、高花色苷品种选育、色泽形成机理、观赏海棠苗木繁育技术、圃内成形及大树移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适用于华北区及气候相似区。
项目组以观赏海棠苗木繁育与栽培技术为核心,在北京、山东、河北、内蒙、新疆等15个省市(区)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5000余亩,苗木繁育基地50000余亩;建立观光果园授粉树配置型、景观配置型、生态造林型、庭园绿化型等示范点35000个;在培育苗木繁育合作企业16个,农民合作组织32个、专业户150户。通过基地示范、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推广模式,重点开展:①建立了观赏海棠种质资源引选与观赏性、抗逆性评价体系:共搜集、引进我国原产苹果属系列、欧美海棠系列、中国绵苹果系列、新疆叶苹果等特异性种质资源1200余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圃100亩及种质保存车间150平方米;研究建立了以抗寒、抗旱性为主体抗逆性与叶、花、果色泽为主体的观赏性评价指标体系,与田间、分子标记、花色苷合成基因表达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对种质的抗逆性与观赏性进行鉴定并分类,优选出优异资源260份。②建立了高花色苷、高抗观赏海棠新品种选育种平台,优化了实生选种、杂交、诱变、遗传转化方法,探讨了高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制与遗传规律;瞄准高花色素苷种质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等基因资源,通过优化农杆菌介导法、VIGs沉默法和培养条件,确立了观赏海棠主要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选育高花色苷、高抗新品种12个、优系15个、MYB10阳性红色株系3个。③构建了观赏海棠苗木产业化培育技术体系;研究确立了观光果园栽植、平原造林、景观点缀、庭院绿化的25种树形与结构参数;研究建立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无性系繁育的技术体系,使繁殖效率提高了5倍;研究了田间大苗多头高接、圃内快速成型、大树移栽的关键技术,使景观利用率、移栽成活率达到97%以上。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2个。④研究建立了企业创新为主体的苗木产业化的生产、技术推广和营销体系。
项目组以观赏海棠苗木繁育与栽培技术为核心,通过基地示范、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推广模式,通过①引进并筛选观赏海棠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圃及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制定相关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②制定观赏海棠繁育标准通则,深入基层进行技术培训;③编制周年工作计划,进行生产记录;④确定示范户,普及推广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在北京、河北、山东、新疆、山西等15个省市(区)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5000余亩,苗木繁育基地50000余亩;在培育苗木繁育合作企业16个,农民合作组织32个、专业户150户,以电话指导、网上通讯、发放指南、定期培训、分类指导的形式,项目组共印发相关技术资料2万余份。建立观赏海棠应用实例100余个,在北京平谷、通州、房山、延庆,山东聊城,河北高阳等地做为绿化行道树种大量使用;同时在北京海棠花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做为主要景观植物配置使用,美化了环境,满足了市民的休闲观光需求。筛选出的适合城镇及乡村的绿化的观赏植物品种,不但丰富了城乡的绿化植物品种和绿化景观,而且在绿化、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实施近五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7500万元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