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侵蚀驱动力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连清技术研究与应用
奖励名称: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奖励级别:二等奖
授奖单位:中国林学会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王兵、周鸿升、牛香、敖安强、刘再清、李保玉、汪金松、张英豪、宋庆丰、王红霞
《基于不同侵蚀驱动力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连清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的长期监测数据,以北方沙化土地和严重沙化土地为退耕还林工程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温度、土壤侵蚀类型和水分指标划分为45个生态功能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2573-2016)》,选取森林防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等7类功能,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将10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划分为3个植被恢复类型一级测算单元,3个林种类型的二级测算单元和5个优势树种组的三级测算单元,结合不同立地条件的1986个相对均质化的生态效益测算单元进行评估测算。
针对性的开展北方沙化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连清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量化体现研究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具体研究包括:根据《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24255-2009)》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严重沙化耕地界定标准及操作说明》界定北方沙化土地及严重沙化土地;根据《沙化土地检测技术规范(GB/T24255-2009)》和《中国综合自然规划》、《中国植被区划》和《中国植被》,依据温度、土壤侵蚀类型和水分指标将北方沙化区划分为45个生态功能区,进行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区划;针对北方沙化土地和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开展评估,以沙化土地为例,研究区域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10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探明了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所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全面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生态成效,提高了人们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程度,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高效推进奠定了基础。其中,物质量评估结果为:防风固沙91918.66万吨/年、提供负离子136447.51×1020个/年、吸收污染物41.39万吨/年、滞纳TSP4250.71万吨/年(其中,滞纳PM10和PM2.5物质量分别为2.37万吨/年、0.65万吨/年)、固碳339.15万吨/年、释氧726.78万吨/年、涵养水源91554.64万立方米/年、固土11667.07万吨/年、保肥445.48万吨/年、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2.22万吨/年。价值量评估结果为:10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263.07亿元,其中森林防护440.33亿元、净化大气环境377.95亿元(其中,滞纳PM10和PM2.5物质量分别为7.11亿元、301.35亿元)、固碳释氧126.46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139.88亿元、涵养水源91.88亿元、保育土壤65.51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21.06亿元。
北方沙化地区自然生态脆弱,干旱、寒冷、土壤贫瘠,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低下、干旱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扩大等生态危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增加了该区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了该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悉,梁希奖分设一等、二等、三等奖,面向林业科技工作者,每一年评审一次,旨在奖励在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林业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林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加快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