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防护林功能发挥和水资源低消耗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我国林业专家们对此做出了努力。他们研究的“防护林体系多尺度系统经营关键技术”成果,日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期以来,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树种单一,空间布局与结构配置不合理,防护林质量低下,制约了防护功能发挥。防护林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又给贫瘠的水资源雪上加霜。在发挥防护功能同时,减少水分消耗,最大限度地促进防护林生产力提高,是摆在林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在余新晓教授的带领下,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河22138acom太阳集团业大学的专家们组成课题组,综合传统样地分析,融合卫星遥感技术、航空影像技术等现代空间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坡地尺度开展防护林体系多尺度系统经营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与研究点立地类型、水分状况相匹配的防护林类型、防护林密度等防护林结构指标,使防护林在耗水和功能体现等方面达到了最优平衡。
专家们提出了区域防护林体系生态安全格局调控技术、流域防护林体系功能导向型空间对位配置技术、坡地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优化经营技术、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评价技术等10项新技术。有关成果在京、冀、晋、内蒙古等地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工程、水源涵养林营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应用面积1200多万亩,节约资金22.5亿元。专家们举办各类培训班65次,参加培训的技术及管理人员超过1万人次。课题组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