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园林学院研究生王景炫,我的故事要从一次社会实践讲起。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乡村是新奇的,让我充满兴奋和期待。
坐了9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终于来到实践目的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白音特拉村。我们住在村委会,第一次驻村,晚上开灯不知道关窗户,睡觉时,床上各种手指头大的虫子在爬,动不动还被咬了一身包,没办法,我和同学在沙发上过了一晚,后来知道其实这就是牛羊身上的虫子。我每天骑着村书记的电动车在村里转,每家每户多少人、多少收入,我都记下来,很快就了解了农户的情况和收入结构,并画出了村子的平面图。当地气候寒冷不适宜农业发展,准确说就是资源匮乏地区。村子90%都是老年人,老龄化严重。我迫切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就找到驻村第一书记表达了我的想法,书记说:“你不是学设计专业吗?那就做个美丽乡村的设计师吧!先为白音特拉村脱贫车间设计个logo吧,让咱们厂子形象也焕然一新!”我二话没说,就点头同意了。可是说着简单,做着难啊。当时我只学了设计理论知识,还不会用设计软件。于是我白天做调研,晚上学设计软件。不会的,就联系导师,在多方支持下,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个设计。村委领导看了说:“没想到这后生还真会。”
村委决定将我设计的logo送去注册商标,我意识到我真的做了一次乡村设计师,也激发了我继续为村子助力的热情。村子的土豆、花肥等农产品包装,都由我设计。到暑期实践结束时,已做了几十个设计图,让我认识到,原来设计专业的成果,也可以凝结到农民的收获里。
我逐渐意识到乡村对包装设计的需求,萌生了助力白音特拉村档案盒厂转型升级的大胆想法。村委让我在村民大会上分享我的想法,但很多村民都半信半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农产品包装礼盒,把档案盒简单的改造,就成了礼品盒,村民看了之后,理解支持我的人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多方合力的推动下包装盒厂成功转型升级。我总结整个过程,结合内蒙地区特色,推导出不依托现有资源的发展模式,以实业带动创收。今年八月,我又去了内蒙,曾经的包装厂已经成为了产业园,我的logo还在厂房大大的挂着,承载着我当初的梦想。
我的设计点子不光在乡村中应用,也在竞赛中得到了落地。我以自己的乡村创业经历应用到了比赛中。参赛前,我又开启了当时在内蒙古实践的模式,白天上课,晚上学习创新创业竞赛内容,向获奖团队学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拿到了2023年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和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些经历让我的能力不断提升,我逐渐认识到宣传推广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于是,我又发挥在大学生记者团学到的技能,拍摄制作农业科普短视频,帮助更多农民掌握种植技能,从台前到幕后,从编导到助播,我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我很自豪作为农科学子,我向广袤的大地交了一份助力乡村振兴的论文。而未来我将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